《电影南渡:南下影人与战后香港电影(1946—1966)》

《电影南渡:南下影人与战后香港电影(1946—1966)》

国家人文历史    2020-10-16

作者: 苏涛出版社: 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: 2020-9页数: 268定价: 48.00元装帧: 平装ISBN: 9787301314456

本书简介

本书试图重返“历史现场”,将“南下影人”的创作置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以来沪港电影交流的文化脉络,以及中国电影传承与分流的历史框架中,借此深入讨论沪港电影的内在关联、“南下影人”共同的精神气质与创作母题、“南下影人”对战后香港电影的深远影响等。通过对社会历史背景的观照,对相关制片机构的发展历史及制片策略的梳理,对重要“作者”的创作个案及明星形象的研究,本书深入呈现了战后香港国语片的丰富性和复杂性,并在此基础上对香港电影史做出新的解读和阐释。

作者简介

苏涛,电影学博士,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。主要研究领域为华语电影历史及批评,近年研究兴趣集中于战后香港国语片。著有《浮城北望——重绘战后香港电影》(2014),译有《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》(2011)、《香港电影:额外的维度》(简体版2017、繁体版2018)、《王家卫:时间的作者》(2019)等。

目录

序一序二导论第一部分 传承与分流第一章 从战后电影到左派电影:朱石麟与龙马影片公司第二章 观望与游移:张善琨与远东影业公司第三章 文化冷战与香港右派电影的文化想象:以亚洲影业有限公司为中心

第二部分 作者策略与离散情结第四章 左翼的演变与重生:程步高与战后香港电影第五章 “恐怖”的政治:《琼楼恨》与马徐维邦的香港电影生涯第六章 在历史的旋涡中前行:岳枫与战后香港电影第七章 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变奏:易文与战后香港电影

第三部分 明星、类型与片厂第八章 丑角、小人物与“边缘人”:韩非的银幕形象与沪港之旅第九章 歌舞女郎、性别政治与中产想象:葛兰的银幕/明星形象第十章 玉女、孤女与跨地域的女性:尤敏在“电懋”第十一章 现代性、片厂制与女明星:“电懋”女星的形象塑造与身份定位

参考文献参考影片后记

(来源:近现代史研究资讯公众号)